20171004美濃東門城樓/詩作/季雲

6732FEC5-46D6-40F4-A34D-8D6BBEF0AB47.jpeg

「靈山秀水美濃莊 護衛東門靖四方
村婦浣衣說舊事 荖濃溪畔好風光」
 
【華文朗讀節特別企劃】—美濃知味散步
時間是無情的枷鎖,牽絆著。
華文朗讀節熱鬧進行著,太多的時間被撕裂,所以能參加的不多。這還是求來的,
希望能參加下半場,錢是交了,
可是前半段最精彩的生祥和朗讀由林生祥演唱文學詩歌和藝術家鍾舜文朗讀,
卻沒辦法參加。
上午工作完趕到美濃,
參加下半場的「野上野下」周大頭領隊帶大家深入遊逛美濃在地風土。

8DA3C95D-6715-4AB3-9787-92E5C7E27E18.jpeg

美濃的土地的探索,由東門樓始,可以沿著永安街而行。
由西側瀰濃庄敬字亭開始到東門樓約二公里,
有德勝公壇、伯公祠、宋屋學堂、古井及客家藍衫店、美濃舊橋及水圳,
還有古早味客家夥房、美麗的東門樓(有些沒時間去,可惜)。
我們沿著永安老街而下,
從東門樓開始,走過上庒和下庒,
經過舊橋和水橋,
可惜沒有時間到敬字亭。
但是慢慢的走在淳樸的街道,
靜靜品嚐這美麗美好的客家村落。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路線,
從以前貫穿到現在,
以前漸漸的失去,
現在卻未能呈現,
漫步老街上
希望能留下更多。

EB87F2CA-67FE-4EFF-86F1-B8E92D7DC892.jpeg

登上東門樓,樓梯狹小而陡峭,務必小心。
但是最驚喜的,
是樓梯上留下的中都窰場的TR磚,
這美麗的TR磚真是亮眼啊!
登樓遠眺,發思古之憂情啊!
這裡有一有名的"庒頭土伯公",
就是土地公廟。
傳統的美濃土伯公,
就好像你家裡的長輩伯父一樣,
也許只只用一個簡單的碑或石頭刻個字,
跟閩南人有一個神像的福德正神土地公有些不一樣。
似乎更為簡潔,更為貼近土地,
而這在最重要地點的美濃河旁邊
東門樓旁邊的庄頭土伯公,
是標準的墳墓造型,
遠看真的以為是墳墓呢?

4CD94406-6F42-48CD-8FB2-28A9648DF6D6.jpeg

E596CB21-434E-4279-9A12-B0C0218EB044.jpeg

CB311495-3D09-4C0A-8BBC-C9AEB630DC43.jpeg

98128A45-E246-454D-89BE-5CA85C364474.jpeg

7096B183-BAC5-4190-8C63-E6362C116FB2.jpeg

0C088DC3-A3D8-44B5-9185-FFC58D75E63D.jpeg

水橋兩端的水圳有下河牀臺階,
昔日婦人拾階而下浣洗衣物,
小孩也會尋此到水圳戲水,
大部分美濃人的孩提記憶中,
都有著順水圳而下穿越水橋的刺激經驗。
美濃水橋除了灌溉功能之外,也成為當地居民生活嬉戲的重要集體記憶。
站在水槽上常常有居民的摩托經過,
是當地人的捷徑。
在中間往東看,
可以看到竹子門溪和美濃溪匯流處。
時序入秋,
甜根子草跟蘆葦點綴這美濃溪美麗的河床,
加上住戶們種的青菜田園,
形成了一幅屬於美濃客家最美
最具代表性的景色,
那是美濃的第六號小田園交響曲,
演出客家的風味。
 
這裡有舊的商店,傳統的柑仔店。
雜貨店店裡面賣的是人情味,
另外還有一些當地特有的特產,
譬如說知名的豆皮店豆皮
和自家醃製的醬菜。
會經過知名的板條街,
另外還有米苔目製作的阿姨,
用純純的在來米水煮,
煮出Q彈滑口的米苔目,不加任何防腐劑。
 
值得一提的是,
不只是這些留下來的老風景老味道,
許多新的店家,也再次慢慢出現。
如在警察局前面的"留美計劃"中,
"美濃啖糕堂"西點麵包店,
裡面就有許多非常特別的味道。
如水蓮的麵包、水蓮的土司、玫瑰土司、紅豆吐司,都非常的好吃。
另外"野上野下"這新興文創店家,
賣的是美濃好吃的霜淇淋、
還有麻油、紅豆
和許多精心製作的美濃地區刋物。
都是挖寶的好地方。

A5770546-1246-4EE7-98E4-D6BD6B3D101B.jpeg

最後走過這菸業輔導站,
回想那支撐許多美濃人經濟上收入菸業一。
走過時空,留下的越來越少,
失去了越來越多。
菸業顛峰時期的美濃,
幾乎是「三步一菸樓、五步燒煙飄」。
1938年時,在日本人的推動下,
興建了162座菸樓,
同時也是美濃有計畫種植菸葉的開始。
在興盛時期,全美濃將近一半的可耕地,
全都用來種植菸葉,面積高達2千2百公頃,佔台灣菸葉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強,
菸樓也多達1千8百多棟,因而使美濃獲得「菸城」的稱號。一直到1970年仍然如此,而現在的沒落和禁止,也讓過去成為過去。
留下無限回憶。

83830F07-D82E-4DFB-A9BA-D7EA0530398D.jpeg

E4C7326D-CBCF-4D90-9EC4-FC694BA059CF.jpeg

我們的最後一站,
到野上野下遛食冰,
濕濕的霜淇淋,濃濃的美濃味,
留下了深印象深刻的逗點。
等待下次的再訪喔!

79136233-6F96-4FC6-A088-B50605B76233.jpeg

996C7D80-22AE-43CF-8FC8-B37F8F4BDAF5.jpeg

————一一——
 
我們由東門樓開始,進入美濃大地的書房中。
美濃於1736年,林氏兄弟在當年前往靈山.雙峰山.月光山山腳定居,建立「瀰濃庄」。(瀰濃 miˇnungˇ),於是客家墾民在此開始了這個小鎮的歷史,為後來南客部落六堆地區的右堆。美濃東門樓則是東門城樓建於乾隆20年1756年,為瀰濃庄四座柵門中唯一建有門樓的柵門。這是在清初墾殖之際,為防禦周遭異族侵擾,各家族夥房協力在村莊周圍密植刺竹林之圍牆,並將柵門予以裝飾築高聳之飛脊「門樓」。美濃溪則美濃人的護城河,流經東門城的美濃河寫下美濃的歷史,以美濃溪以北月光山、苙山、雙峯山圍起來的地方開墾了美濃莊。門樓揮題「大啟文明」,是蘊含美濃人文薈萃重視書香傳統家的寫照。
登上東門樓,樓梯狹小而陡峭,務必小心。但是最驚喜的,是樓梯上留下的中都窰場的TR磚,這美麗的TR磚真是亮眼啊!登樓遠眺,發思古之憂情啊!
這裡有一有名的"庒頭土伯公",就是土地公廟。傳統的美濃土伯公,就好像你家裡的長輩伯父一樣,也許只只用一個簡單的碑或石頭刻個字,跟閩南人有一個神像的福德正神土地公有些不一樣。似乎更為簡潔,更為貼近土地,而這在最重要地點的美濃河旁邊東門樓旁邊的土伯公,是標準的墳墓造型,遠看真的以為是墳墓呢?

7096B183-BAC5-4190-8C63-E6362C116FB2.jpeg

 
開庄時十六姓先民在此建造了24座夥房,並以永安街命名祈求永久安居之意,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是當年開發最早最繁華的街道。
另外在附近可以看到許多堂號夥房。堂號是每一姓氏的淵源,也是每一姓氏的代稱。客家人大都掛起祖先的堂號,視為光榮的標記,以明宗族之始,藉以緬懷先祖。有徐家東海堂,有張家清河堂,有溫家太原堂,林家西河堂,李家隴西堂。

378F1829-7EC9-40FD-95EC-78A668BE3713.jpeg

A301E5F5-9403-4303-A7AB-D55F4D1CB69C.jpeg

6E53577F-FD07-4C5A-85FA-1CD129891DB4.jpeg

許多客家傳統房子三合院、單伸手、雙伸手,漸漸失去改建而成現在的建築,失去過往的味道。美濃是一個文風鼎盛的地方,進士文魁博士書香隨時可見,傳統建築都有堂號和傳家的門聯,和許多小小的清風明月窗聯,隨時提醒後代子孫。房子柱子是傳統台灣人的圓柱,完整洗石子的柱基、柱身、柱頭,柱頭附近的裝置設計較多特別,帶點科林斯柱柱柱頭歐式棕櫚葉型狀,有點像傳統的廟宇的彩色樑柱和雀替,和閩南不太一樣的風情。
姓氏
堂   號
對            聯
姓氏
堂   號
對            聯
西河堂
九龍世澤長
十德家聲遠
彭城堂
彭城世第
祿閣家聲
濟南堂
九龍世第
十德家聲
東山堂
東山世第
寶樹家聲
 
寶樹堂
 
 
 
 
 
隴西堂
猶龍世第
旋馬家聲
河南堂
鴻爐世第
樞密家聲
豫章堂
豫圖駿業開春後
章若鴻猶送臘前
東海堂
鄉賢世第
名宦家聲
五桂堂
鄉賢勳業家聲遠
御史風規世澤長
濟陽堂
文武世第
名宦家聲
 
潁川堂
高山流水
舞鶴飛鴻
三省堂
東魯傳經府
南豐修史家
潁川堂
繩其祖武
怡厥孫謀
魯國堂
武城世第
魯國家聲
 
安定堂
安邦世第
定國家聲
南陽堂
南陽望族
新野芳縱
江夏堂
五經新世第
千頃舊家聲
滎陽堂
家傳詩教
聲響蓬萊
豫章堂
文武世第
榜首家聲
武功堂
衡陽遠宗珪璋國器
武功華冑麟鳳家聲
高平堂
文武世第
名宦家聲
武陵堂
三蘇望族
五鳳喬年
 
汾陽堂
文武世第
將相家聲
太原堂
槐堂世相
珠樹家珍
燉煌堂
三陪鳳閣
四上鑾坡
弘農堂
文武世第
道德家聲
京兆堂
明庭圭璧
文苑英華
延陵堂
延陵望族
渤海名裔
安定堂
春秋心典
理學宗功
平陽堂
篤操君子
儒士宗傳
弘農堂
家傳清白
世濟經綸
譙國堂
詩禮家聲遠
傳爐世澤長
清河堂
青錢世第
金鑑家聲
平陽堂
克光相職
保義王家
河南堂
相傳八葉
文著六朝
隴西堂
鴻儒世第
良鑑家聲
新安堂
名揚東漢
勇冠青齊
潯陽堂
百梅望重
五柳名高
上谷堂
蜺龍節度
松鶴仙郎
南陽堂
清平似水
介節如山
扶風堂
中牟循史
東海高賢
新安堂
下邳堂
四諫詔正氣
三台振家聲
廣平堂
聲實俱茂
秀美而文
江陵堂
義疏三禮
史擅九朝
鹽官堂
百梅名重
六桂望高
天水堂
忠臣世第
大孝家聲
京兆堂
耽思乎經籍
圖像於凌煙
武威堂
萬石家聲遠
三洲世澤長
范陽堂
范陽名族
涿郡高楣
樂安堂
奇才播譽
良史揚名
吳興堂
修文彥士
匡正名賢
盧江堂
中丞山峻
水部梅清
太原堂
雅聞鵬舉
明徹犀然
星聚堂
水波涵日月
德星輝映山河
汝南堂
將軍世第
諫議名高
樂安堂
花色遍四封之麗
竹陰留三徑之清
河東堂
岳陽仙客
渭水耆英
濟陽堂
理學傳程朱之脈
著述授榖梁之書
鉅鹿堂
公忠體國
機警能文
西河堂
中牟循吏
咸淳大魁
河南堂
忠臣世第
賢相家聲
京兆堂
遠景之登樓有賦
黎陽之信史堪傳
清河堂
尊儒尚學
崇儉抑奢
天水堂
福令溥百年之利
翰林標四直之名
積善堂
積善家聲遠
秘書世澤長
潁川堂
鄢郢著節
洙泗揚名
魯國堂
聖人後代
萬世儒宗
 
吳興堂
矢志清貞怡然自若
力崇道學近世所無 
吳興堂
講易石渠素聞博雅
修持天寶夙具先風
中山堂
彭蠡毓鄱陽之秀
長沙挹湘水之清
沛國堂
玉海探遍五經之秘
婺源著氏徽國流芳
天水堂
天祿談經獨晰公羊之旨
富春垂鈞人欽肥遯之風
河間堂
日注鑾坡演皇明之寶訓
君臣龜鑒樹廊廟之鴻謨
高陽堂
山水盟心風月輟思其韻
花茵列坐賓朋咸聚其芳
西河堂
 
濟陽堂
 
河南堂
 
河南堂
 
河南堂
 
雁門堂
 
天水堂
 
隴西堂
 
平陽堂
 
西河堂
 
濟陽堂
 
河南堂
 
高平堂
 
南陽堂
 
威武堂
 
天水堂
 
京兆堂
 
渤海堂
 
雁門堂
 
河南堂
 
汝南堂
 
上黨堂
 
京兆堂
 
太原堂
 
晉陽堂
 
沛國堂
 
上谷堂
 
榮安堂
 
馮翊堂
 
中山堂
 
西平堂
 
河南堂
 
威武堂
 
安定堂
 
京兆堂
 
東海堂
 
天水堂
 
太原堂
 
汝南堂
 
陳留堂
 
隴西堂
 
北海堂
 
京兆堂
 
京兆堂
 
汝南堂
 
平陵堂
 
太原堂
 
吳興堂
 
清河堂
 
東平堂
 
博陵堂
 
西河堂
 
山陽堂
 
太原堂
 
濟陽堂
 
京兆堂
 
高陽堂
 
魏郡堂
 
吳興堂
 
扶風堂
 
千乘堂
 
天水堂
 
始平堂
 
河間堂
 
 
 
 
客家先民在開庄時建了24座夥房,為求永久安居
於是將第一條街道命名為"永安街"
可以見到林春雨門樓
此門樓是美濃目前保存最完整的
門樓,是早期較富裕客家人家
將一般以磚石堆砌做成的柵門
林雨春是當時美濃首富
也稱菸草大王
全盛時期擁有十座菸樓、十六甲菸田
富甲一方
街道上的小巷子走進去
多數的古宅就座落在裡面
真正永安老街,其實是現今的永安街十九巷
為清代全庄最繁榮的商業街道
後來因為一旁美濃溪水常氾濫,重心才移至永安街上
以前因該是充斥著來往人民和商號
從以前是美濃庄重要商業街道
現在多已沒落。
 
 
 
*1930<美濃舊橋>
清代以來,美濃庄南向對外的通道,由於受到美濃溪的阻隔,住民必須於南渡口藉由擺渡才能與柚仔林、中壇等聚落聯繫,甚為不便。日本統治台灣後,庄役所、警察官吏派出所、公學校等重要官署和文教單位相繼於永安老街的中心位置設立。不過,這些新設機構明顯偏離南渡口,因此,與南方諸庄的聯繫依然不便。昭和5年(1930)高雄州政府為了改善上述情形,乃於美濃警察官吏派出所的正對面建鋼筋混凝土造橋樑,即為美濃舊橋。
小小一舊橋,大大改善美濃連通南方諸庄的交通。並具體反映聚落空間由上庄慢慢往下庒發展的歷程。如今而且橋齡雖已八十餘年,至今仍十分堅固,只是改建過的舊橋,失去了一些古早味,兩邊的猴子置入,有點突兀,有便宜行事之感。
對面警察官吏派出所重新整理過後,外觀看起來很美,和洋混合的大門很具特色,門前的石燈籠和旁邊百年的茄苳樹頗有當年行政中心的氣勢。可惜新的日式建築瓦片太新,而且軟體的介面不足。
 
 
*1927<美濃水橋>
明治43年(1910)6月3日位於美濃東側的竹仔門發電所正式完工,其發電機組藉由荖濃溪水帶動,發電後的餘水則引流入獅子頭水圳,用來灌溉美濃平原將近四千多甲的農地。美濃水橋即為獅子頭水圳跨越美濃溪的水橋(第二幹線四號水橋)。
日本統治台灣的時期,在美濃規劃了「竹仔門發電廠」以及「獅子頭水利系統」。發電廠於1908年完工,灌溉系統則於西元1911年完工。電力供應了高雄港築港的電力,奠定了南台灣現代化發展的基礎,發電尾水則流經獅子頭水圳灌溉美濃平原四千餘甲的土地耕作,提供了穩定且準確的灌溉用水。說到這座有百年歷史的竹子門電廠有4部發電機組,都是19世紀德國製造的。」現在文建會已把它列為台灣古蹟文化遺產。
美濃9成以上都是客家人,但有南客及北客,為什麼?「這跟獅子頭圳也有關係。」「當時三五公司的負責人白石曾任苗栗廳廳長,是他把北客找到美濃來的。」北客到美濃也發揮了他們的專長,提供了不少貢獻。

217AE1CA-5412-4D9A-B115-1368A5113454.jpeg

最早的美濃水橋建於明治42年(1909)間,是一座木製的引水橋樑。後來,由於自然腐朽而於昭和元年(1926)展開改建工程,昭和2年(1927)完工,由當時監管獅子頭圳的岡田安久次郎所設計督造,至今仍充分供應美濃區重要的農田灌溉用水。
 
早期美濃有田5,000甲,都是看天田,開了獅子頭圳後,荒地變良田,1期變3期(稻稻菸)。水在美濃像命一樣,在開獅子頭圳前,美濃人常為了搶田水而流了不少血水。獅子頭圳上游的龍肚地區,1738年有客家先民鑿了龍肚圳,引進荖濃溪水灌溉,由於這條圳分走了鹽埔及里港閩南人地區的水源,使得閩客對立狀況更激烈。
甚至龍肚人拜水利三恩公,三恩公是涂百清、鍾丁伯及蕭阿王,都是龍肚人,美濃人的開基伯公廟不只有土伯公,還有水伯公,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水橋兩端的水圳有下河牀臺階,昔日婦人拾階而下浣洗衣物,小孩也會尋此到水圳戲水,甚至,大部分美濃人的孩提記憶中,都有著順水圳而下,滑水穿越水橋的刺激經驗。可見,美濃水橋除了灌溉功能之外,也成為當地居民生活嬉戲的重要集體記憶。站在水槽上常常有居民的摩托經過,是當地人的捷徑。在中間往東看,可以看到竹子門溪和美濃溪匯流處。
時序入秋,甜根子草跟蘆葦點綴這美濃溪美麗的河床,加上住戶們種的青菜田園,形成了一幅屬於美濃客家最美最具代表性的景色,那是美濃的第六號小田園交響曲,演出客家的風味。

35EB0D2B-D832-492A-A777-FD1B782BFCDF.jpeg

A02DAB59-9B1B-4F80-8071-B7204CE78199.jpeg

 
1911<竹子門發電廠><獅子頭水圳>摘自南隆地區九穴與十穴由來兼獅子頭水圳功能    蕭文和
 美濃獅子頭水圳是農田灌溉、家庭用水、飲用、嬉水、牲畜用水等,功能多元。於日治時代(約1908年),隨著竹子門發電廠建置而開。水源來自荖濃溪充沛的水量,在竹子門東邊山腳下的獅耳處鑿涵洞引水到發電廠,利用高低落差水力轉動渦輪機發電。發電後流出來的水,沿著開設的水圳,作為農業用水家庭用水等,名為獅子頭水圳。從竹子門到美濃獅山里十全街附近為導水幹線,全長3524公尺,灌溉龍肚大部分地區及獅山里,其面積有1637公頃,由竹子門水利工作站管理。在十全街附近設置十個閘門,就是十穴的由來。其中四個閘門的水流向中壇、美濃地區,全長13341公尺,灌溉美濃、中壇、福安等地,面積有1467公頃,由中壇水利工作站管理。另六個閘門的水流到大頂寮上端,再放置九個閘門分流到上九寮、和興庄、吉洋等地,九個閘門就叫做九穴,灌溉整個南隆地區,全長1663公尺,面積1651公頃,由吉洋水利工作站管理。獅子頭水圳灌溉面積4755公頃,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了。美濃的農地原是荒涼貧脊,因水圳設施發達,由荒地變良田,一穫田變二穫田,加上種植雜作及菸葉變成三穫田。美濃人本來就是勤奮工作的族群,使得收穫量大增,在農業時期,比其他鄉鎮得收益富裕許多,再加上居民重視教育,而成了博士之鄉,這是獅子頭水圳的貢獻,稱為母親河當之無愧。

美濃古名為瀰濃,意思是說水氣瀰漫的地方,因美濃位於於中央山脈與荖濃溪夾切的沖積扇平原,所以氣候溫和穩定,水源豐沛。在此天然條件下,日據台灣後,台灣總督府於 1908 年同時動工興築竹仔門發電所、龜山堤防及獅子頭大圳,並在日後發展出六十餘公里的渠道,以灌溉全美濃和部份旗山地區近五千公頃的農田。為配合打狗(高雄)港築港工程需要,「竹仔門發電所」於 1909 年 11 月 20 日,先供應打狗港築港工程之電力。

美濃地區水圳灌溉屬於高雄縣農田水利會旗山灌溉區。高雄農田水利會下轄曹公區 (鳳山)、岡山區、和旗山區三大灌溉區域;旗山灌溉區位於高雄縣東北部區,地勢東高西低呈長帶狀自東北向西南隆坡而下;整個灌溉區以荖濃溪和旗山溪 (楠梓仙溪) 南北包夾,均自東北朝西南而流;取水口以荖濃溪和旗山溪為主,排水則以旗山溪為主,最終匯入高屏溪。地理位置:東至六龜鄉,西迄旗山溪州,南起里港溪 (荖濃溪),與屏東農田水利會相鄰,北至甲仙鄉而止。

廣闊平坦的美濃地區耕地,後面卻有虎形山與竹子門山,要截取荖濃溪的溪水,勢必得興建穿山隧道,加上荖農溪溪水因季節變化並不穩定,有其艱難之處。美濃灌溉區所使用之水源,係由竹仔門東側之獅子耳處,設臨時攔水壩及引水道,取用於荖濃溪水,經由隧道工穿過山嶺引入竹仔門水力發電廠。

而位於高雄縣美濃鎮獅山里竹子門的「水德宮」,前身為「水神宮」,於清宣統三年,即日本明治四十四年(西元 1911 年)三月,在獅子頭大圳興築完成後,台灣總督府鑒於工程艱鉅,於是竹仔門發電所入口處興建一座日本神社,祭祀東瀛水官大帝(水份大臣)、大麻天照大神等神址及水利有功者,並命名為「水神宮」。

民國三十四年(西元 1945 年)國府接收台灣後,水神宮加祀王爺千歲、五榖神農大帝及龍肚的「水利三恩公」(涂百清、鍾丁伯和蕭阿王),並改名為「代天巡狩水德宮」。民國八十四年(西元 1995 年)農田水利會撥款將神社修建為中國式廟宇,並也拆除了神社前之鳥居。雖然當地居民由早期祭祀日本水神為主的神社,轉變為現在祭祀王爺的信仰,但由每年水官大帝的慶典之中可發現,當地居民對於水文化之敬重並沒有因時代的轉變而有所改變。

竹門電廠是平原上的心臟,竹門電廠尾水所流經的水圳,是美濃平原的大動脈,每一塊稻田就好像是一個身體上的細胞,藉由這個這條大動脈輸送養分、水源到每一塊稻田,而在稻田裡長出來的糧食,以及在糧食當中長出的美濃生活文化,這一切,就是美濃人賴以為生的生活。

綜觀當時臺灣總督府於此地區的建設計畫,可說是思考縝密,並徹底運用開發出的各項資源。以興築港口之必要,建設了發電廠,以水力發電後之餘水,作為埤圳灌溉用,並搭配堤防之修建解決水利問題,使原野開發和官設移民村計畫得以順利運行。竹子門發電廠的建造與供電,使美濃至旗山進入電氣化時代,開啟新式工業的營運:旗尾糖廠、新式輾米工廠等。在諸項建設相互搭配下,建立現代化城鎮的雛形。
83250848-0359-41EC-B244-6A01B12D5563.jpeg

20180104
帶老婆走了一趟美濃
由竹子門發電廠而
至十門
而至永安老街
敬字亭
最後到旗尾糖廠
上次介紹過前段
今天分享後段。

高砂製糖旗尾製糖所,
興建於1909年,
隔年與鹽水港製糖合併
當時蕃薯寮在日人的主導規劃下,
種植了滿滿的甘蔗,
所有的甘蔗都是為了供應糖廠製糖所需,
當時日人也興建了五分車鐵道以運送甘蔗。
後又因爲香蕉大出
利用這五分車載運到 高雄的香蕉碼頭!

 
旗尾糖廠到了1962年才更名為旗山糖廠,
來了糖廠當然要買冰吃吃看囉!
販賣部中冰淇淋、枝仔冰都有
冰淇淋的口感很綿密滑順
酵母口味冰淇淋加紅豆是最經典
一種你説不出的小時候的味道
就像是健素糖一樣。

在冰品販賣部結帳櫃檯上
有一以前的老照片和解說
內門和外門(旗山)的此起彼落
本來內門的興起
至分今旗山的現況
說明了時代變遷的大輪
永遠㐳自以人想不到的腳步向前邁進!

ps整理一下這內門和外門的故事如下:
羅漢門是舊地名,其範圍包括今日的旗山和內門,當時分別稱為羅漢外門里和羅漢內門里。「羅漢門」一說是原居於此的平埔族西拉雅「Lo Han」社,漢人音譯為「羅漢」,其居羅漢門山而得名。
另一相關的巧合羅漢腳的故事也在旗山流傳。話說在1767年左右,羅漢外門里番薯街庄(今旗山)常有不事生產的羅漢腳,結黨成群,這些羅漢腳實在造成地方上很大的困擾,所以番薯寮庄商民士紳為了改善聚落社會治安,向清朝政府反應並經十二年向縣府求得告諭石碑--「立禁惡習碑」,說明當時羅漢脚作亂社會。現在在旗山的天后宮和福德祠內各有一座,已具二百多年的歷史。而美濃東門樓下也有另一善良風俗禁立碑。
因此,旗山幾經更名「太平庄」、「羅漢外門里蕃薯寮街庄」、「太平街」、「蕃薯寮」等等,而最終在日治時期大正九年 (1920年)以境內最高山——旗尾山之名而定名為「旗山」。內門則沿用羅漢內門里的「內門」為名。

漢人至此羅漢門區開墾已有三百多年。
從漢人社會的角度觀察,羅漢門雖僻居內山,卻是高雄縣丘陵山地區開發歷史最。悠久的地區,早期的開發動力來自台南府城,在府城文化的薰染下,即使位於深山,羅漢門,尤其是內門卻表現出一股與山野草莽相當不同的文化氣息。內門之所以受到清朝官府的重視,並非由於它的物產,也不是由於位置上的接近,而是源於一次又一次的民變抗官事件。從朱一貴事件,到黃教案,再到林爽文案,「地形叢雜,最易藏奸」。正是這種特殊的歷史發展過程,使內門成為山區邊陲地帶的核心,也使內門混合著漢人文化與平埔族文化的雙重身影,而讓內門處於此種獨特的歷史過程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當然不得不歸因於惡地遍布的崎嶇地形。
門唯一能與平原各座交易的物產只有竹子一項,居民雖曾致力發展竹編技巧,供應各類的竹編器具,資源匱乏的內門只能反覆的咀嚼著貧窮的苦果。現在內門宋江陣和長期累積成的辦桌文化漸漸成了青創世化的代表。
然而就在更居內山的楠梓仙溪上游逐漸開發以後,內門由於不在通往甲仙、杉林的合適交通位置上,遂將地區的行政控制權交給隔鄰外門地區的旗山。相對於內門,旗山日治以後為持續「理蕃」與山地開發工作,在旗山設立更多的行政機構,人口迅速增加,遂發展成今日高雄縣東北部山地丘陵地區的首要都市。當然另外很重要的影響來自旗山經濟發展的崛起,尤其是蔗糖和香蕉。

在羅漢門地區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對地方發展有直接影響的「地理位置」的本質,也瞭解一地的地理位置並非恆久不變,變化的機制則來自區域的經濟和交通發展,形成的歷史和社會結構的調整。(摘自http://www.geo.ntnu.edu.tw/files/publish/227_3c3e5499.pdf)

PS:十門那個告示牌,好像寫錯了
4穴至美濃側,6穴至吉洋邊。

 
 
arrow
arrow

    fools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