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9
<參觀全國第一座眷村民宿之——留小燈眷村民宿
參加王老師的眷村導覽
參觀「留小燈藝術眷村民宿」著實被這的日式建築外觀吸引
尤其門前庭院的老芒果樹和玉蘭花
屋內佈置風格簡單大方
不失軍旅生活簡樸風味,
這是從事藝術工作的年輕設計師陳怡琳老師要給大家耳目一新的眷村民宿。
 
根據老師説法"留小燈"乃是小時候母親堅持刻意留一盞小燈,
給工作晚歸父親的愛!
怡琳延續這簡單的名字——留一小燈
給回家歸來甚至離家出遊的旅客
一個溫暖的感覺
如同回家一樣
令人感動!
 
這是位於高雄建業新村的全國第一座「眷村民宿」中的一間
文化局推出的"以住代護"計劃
是合法眷村民宿
讓想體驗眷村生活的民眾
能深入了解眷村生活環境的日常
 
 
高雄是全台最大的軍事聚落
同時擁有鳳山陸軍、左營海軍、岡山空軍等三軍眷村文化。
既封閉而又威權的大陸不同地域省分的眷村
形成獨特文化、飲食及生活方式。
這種獨特的眷村人文風景是其他縣市所不及的。
「眷村因住而生,眷村保留因住而活」
希望這大時代的記憶情感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再回到地名本身
"左營"單單文字本身就充滿了軍事味
再走進"再見——眷村886園區"
發現台灣眷村886個
感受左營23個當地眷村的故事
 
從明鄭萬丹港而至桃子園海軍基地
這左營充滿了被高雄人遺忘的歷史
好希望這裡出一本大書
滋潤人們逐漸荒蕪的心田!
 
 
ps:左營舊城是高雄最古老之歷史之所
舊城、廟宇、古厝、眷村是四大寶貝
另外蓮池潭和半屏山則是左營的二個地標
希望這些文化寶貝能夠傳承下去。
 

20190620
左營4大特色
舊城+廟宇+老屋+眷春
而蓮池潭廟宇4大代表
龍虎塔+春秋閣+玄天上帝+清水祖師爺
這麼有特色的地方
只會選舉的上面的
拜託,做點什麼吧?

洲仔清水宮主祀清水祖師
清水宮的初創有二種說法
一是劉銘傳撫臺時,移民攜帶兩尊清水祖師與一尊天上聖母神像,在半屏山下建造草寮奉祀。
另一說法為隨鄭成功來臺的泉州府安溪縣軍民,自安溪清水巖與湄洲朝天閣分別攜來清水祖師與媽祖奉祀……
我覺得後者比較久
可能是萬年縣時候留下
旁邊有許多老房子
有空來走走!

 
 
————

 

 

雙城記(上):
柴山生態之旅、左創食不二餐廳、鳳山左營舊城

20160522
高雄一日遊:柴山生態之旅、左創食不二餐廳、鳳山左營舊城
寫了許多台南不深入的小旅遊行程
高雄都沒寫
尤其鹽埕
可能因為怕寫太多
乾脆寫本書來看看
也該寫些高雄小旅行了
從自己的土地找尋自己的根

新的總統剛上仼,總希有個新氣象。小孩又剛好考完月考,去柴山看一下魔芋吧!
可惜昨天下了一天雨,早上微陰,仍決定上山。
 柴山又稱壽山,舊稱打狗山、打鼓山,屹立於高雄西邊濱海,沿著海岸線南北延伸五公里,東西寬2.5公里,面積達到一千二百公頃,
海拔356公 尺,是高雄市天然屏障,也是高雄最後一片淨土,屬於保護管制區,柴山自然公園是高雄市邊緣僅存的荒野,柴山本是孤島,因此形成一個封閉的 生態體系,又因光復後長期的軍事管制,幾為世人所遺忘,意外地保留了大自然。
柴山是高雄之肺,從小溪貝塚的遺跡,到打狗刺竹的馬卡道族的居住,到蔡牽打狗山十八籃黃金的傳說,到現在軍事管制大部分的解除,結合生態、休閒、旅遊的大公園,實在是適合走走。想帶小孩去看看山羌和魔芋,山羌未見,台灣魔芋已謝,見到2顆將開的密毛魔芋。陽光三少年的構樹(桑科)、血桐、蟲屎和沿途的龍眼樹,恆春厚殼樹,鳳凰木,榕樹,台灣山棕和台灣海棗架起綠色森林,火筒樹和龍船花也開滿紅色花朵迎接6月的到來。而台灣魔芋這世界最大的花種真的很迷人,我就是這時候會被迷上山,它就是又醜又臭又有自己自信的味道,直直的往上爬。
山羌可能因為下雨路滑,都不知躲那裡去了,我望穿秋水不見芳蹤,黯然神傷希羌出現。但爬山的過程仍是歡喜的,沿途的小彎嘴畫眉那婉轉嘹亮的叫聲一直陪伴,白頭翁和五色鳥也偶爾加入節奏。
下到柴山的中華佛教院,那簡單肅穆的空間令人首然莊重,老師父拖動緩慢的身軀,禮拜儀式後輕輕敲下頌缽,發出的聲響雖不至振聾發聵,但餘韻迴盪,直入心靈,久久不已。

帶著汗臭味的身軀,中午到海光俱樂部的「食不二」餐廳用餐。這是間致力推廣食的文化,並結合餐飲的講座和推廣,回歸食物的滋味,希望從土地得到的養分,找尋直接的蔬食味道的蔬食歐式餐廳。

海光俱樂部裡,那是美軍時代一般台灣人進不去的地方。第七艦隊退出高雄後,回歸海軍,但仍為高級將領所用。但之後前荒廢。現外包轉型為左營味覺覺醒的空間。
餐廳結合偌大空間在中心做了一顆大樹,桌椅寬鬆排列,三面大落地窗,窗外竹子排列呼應人文氣息。水景造景似清水模的現在日式簡約風格,很令人放鬆。

食物就是蔬食。搭配季節性"著實"食材和飲品,味道鮮美濃郁,擺盤講究。素食烹煮如此藝術化,加上不貴的價格和舒服的空間,物超所值。今天的應時蓮花套餐,和紅藜沙拉、杏包菇青醬燉飯、著實季節飲料,健康又舒適。
餐廳外有一味道講堂。有時有小農市集和講座。最裏面有一味道書坊糧光廚房,展售專門和食物相關的書籍。有一老舊留聲機,但沒唱頭,他們說找很久,雞婆和克朗德美術館朱家煌醫師要了兩根針頭。朱醫師一口就答應了,真是南台灣最強蟲膠和留聲機收藏家。書局內有一漂亮的展覽空間,有時是收費的,或以餐廳消費發票送免費卷才可入,控制品質。
入空間前的階梯是50年代的磨石子,特別的是地上有一海軍船錨的符號,土黃雕塑壁磚聽說也已50年左右,只是清理後仍然亮麗。門分兩側,原來這是以前的小型電影院,分單雙號入,展房位置由高而低,展示有靈氣的佛法蓮花銅雕展,很有禪意。老婆敲了一下銅缽,聲音迴盪耳邊,不輸今天在柴山的中華佛教院那簡單肅穆的空間發出的聲響。聲音雖不至振聾發聵,但餘韻迴盪,直入心靈,久久不已。

 

下午遊左營鳳山舊城。「一縣雙城」非常特別。
左營因位於高雄海防要衝,深具戰略優勢,加上左營有龜山、蛇山的屏障,容易防守,因此明鄭時代在此設左衝(左營),以與右衝鎮(今右昌)相呼應,這也是現今地名「左營」的由來之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看重左營的戰略地位,將鳳山縣治設在當時興隆莊(今左營舊城)設鳳山縣,設鳳山舊城轄今日高雄市、屏東縣大部份平原地區。
除了荷蘭人蓋的幾座紅毛城外,臺灣的第一座中式城池即為鳳山縣舊城,可謂臺灣城池之祖。
而鳳山縣舊城不但是臺灣第一座土城,也是第一座石城;另外,第二次築城時將一座龜山圍在城內,捨蛇山於外,這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鳳山舊城圍龜放蛇」。
1760年又在四座城門側增建砲臺各一座。分別為北門「拱辰門」,南門「啟文門」,東門「鳳儀門」,西門「奠海門」。現存前三門,而拱辰北門牆上有2泥塑門神神荼鬱壘,非常特別。主要是因風水考量,北方屬鬼方,所以在城門左右兩側,置放泥塑門神。
這城牆保存仍有部分完整,可以明顯架構當時鳳山城的樣子,可惜內部的莊園街道全已無古早味道。因後來的舊城變成了日治時期的軍港又國民政府又做為海軍眷村之用,失去了舊城的歷史,實在可惜。就像禮盒仍在,裏面的物品全部壞了丟了,我們只能望著禮盒,遙想裏面百姓的生活了。
從眷村移居的大果貿新村開始,走入東鳳儀門,從高大咾咕石城牆外看,寬一丈的護城河仍婉妍裝飾這舊時的屏障,然護城的功能已失。向城內看為一碩大公園是散步的好地方,眷村的大停車場已停滿一排載滿陸客的遊覽車,剩下「眷村博物館」訴說這百年來大陸退台大時代中文學歷史的風花雪月。沿著標高58公尺的龜山外面而行,接到拱辰北門,看看這絶無僅有的門神泥塑,穿過門牆,穿過時空,走進自助新村,眷村低矮的平房和狹小的街巷,有著反共抗俄的氣息。
向前走到最底,接上大馬路,繞了一圏,回到左營大路上圓環中的南門。旁邊的蛇山和啟文派出所也靜靜守護陪伴這被車潮淹沒的啟文門。

這舊城的外圏是適合散步的,歷史雖遠,總堪玩味。能保留的記憶和景像就儘量保存,至少仍有痕跡和印記,不要最後只留下最後的遺憾。走在這樣的老城,沒有太多的老街景,有的是成群大陸遊客在龍虎塔鑽動,鎮福社的古蹟似難抵擋時代的洪流,城隍廟裏的"自問心」匾額提醒世代人民自制的叮囑似乎也早已被忘記,蓮池潭旁的孔廟讀書聲也已遠去,只剩玄天上帝的巨大神像安座蓮潭中央,保佑世世代代「鳳山縣」高雄人「天興萬年」。

 

 

今天沒吃到三牛牛肉麪、西安麪食館皮帶麵,倒是吃了果貿新村內的湖南蒸飯。下次再吃吃眷村美食吧!似乎眷村留下味道的比舊城還多很多呢!。唉!可惜!
從柴山而海光俱樂部,之後到旁邊的左營鳳山舊城,這樣一天結合運動、休閒、美食、歷史、人文之旅,也蠻豐富的。

20180414

<左營舊城巡禮>()

以前很多人說:

「走吧,我們去春秋閣、龍虎塔玩」

龍虎塔可能比較多人知道

那你知道春秋閣是那裡嗎?

 

 

前幾天又走了一個下午的左營舊城

先上大龜山跟小龜山

然後沿著蓮池潭

走過附近的廟宇

旁邊保安宮、關帝廟、觀士音菩薩、玄天上帝、文廟孔廟、中間當然還經過千歲王爺府中壇元帥、孔廟旁邊的三山國王廟、回程再去看福德祠和城隍廟

這都是台灣早期信仰的代表

 

快走了三個小時

我想大概做了七八公里跑不掉

這蓮池潭周邊的廟宇

可以說是台灣信仰的一個縮圖

走一圈蓮池潭你可以收穫滿滿

真的是非常有趣

希望能夠更有深度的了解

很有特色的一個地方

可是現在仍相當粗糙

加油

有待我們共同努力!

 

這信仰是無形的寶貝

不要只有保安宮的龍虎塔

記得有啟明堂的武廟関公春秋閣

有武廟就會有文廟

有保生大帝

和明朝信仰的玄天上帝、中壇元帥

萬年縣是台灣最早的縣治

350年了

很可惜的

我們只留下這些信仰

在建築上

大概只剩日治時代留下的老房

政治上的眷村的移置

也慢慢地被摧毁了

歷史不再生活當中

它會消失的很快

還好廟宇留下的部分的時光

 

我走過巷弄

穿越拱辰門

追求見城古早的味道

遍尋不著

這遺落的身影

甚至那朱一貴林爽文攻陷前進的吶喊

也早已遠去

在蓮潭的岸邊

 

這廟宇的資產

如何在蓮池潭旁邊連成一氣

和這些老屋老街

還跟老城門牆結合在一起

是最重要的

如何精緻化、包裝、賦予新生命

結合舊文化

大概是要走的方向

而不是像現在的恣意亂放

移民性格是應該要慢慢地去除掉

安居樂業

永保安康

 

 

<左營舊城巡禮>(三)
我喜歡走路
這樣好像可以探索世界
好像也在探索自己

參加了黃老師的左營導遊,收穫良多。
黃石文老師是左營萬年季講師也是興隆左文化協會發起人。黃老師的家族在舊城是一個大家族,祖先在這邊已經有十四代三百多年,所以對在地的文化有一種使命感,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左營舊聚落,令人尊敬。
活動是"高年級"辦的,104高年級是104人力銀行旗下的子品牌,主要負責退休者的價值再造服務,希望藉此平台讓已退休且擁有豐富學經歷及人生常識的前輩們,分享知識傳承歷史。
這次主題是尋找樓仔頂媽足跡。以此為始,介紹左營,走過左營元帝廟、天妃廟、明鄭聚落迷宮建築群、慈德宮、北門、興隆寺、龜峰巖天后宮、龍虎塔慈濟宮、春秋閣啟明堂。

城內的官署,廟宇、建築已經全然被日本統治時漸漸破壞。加上國民政府的眷村,使老城內的歷史幾乎被摧毀殆盡。剩下的只是一條約1公里長的城牆、三個城門和護城河。我一直怨嘆這歷史的失落,
但在一番的研究後,非常高興發現舊城至少留下了許多明清時期的宗教廟宇,一直以為這是舊城最大的資產。但在黃石文老師的帶領下,我發現了舊建築群的存在,這狂喜衝擊著我內心。但是私人家族的現實和老建築頹毀和混亂,再加上上面公家單位的漠視和敷衍,使得古蹟的保存,歷史的記憶,幾乎每天每天在消失。令人更加擔心。孤臣無力可回天,新亭總有哭泣人,只希望這臺灣歷史的文化資產能長久延續下去。

舊城是以鳳邑城隍廟為市集中心的興隆莊,從埤仔頭路到店仔頂路到左營下路是以前最熱鬧的街道。老師從簡單的從左營蓮池潭的地理環境談起,北有半屏山鯉魚穴,南有龜山的神龜穴,中有玄天上帝的雨傘穴。再從宗教信仰談起,尤其是天妃媽祖婆大媽、二媽的歷史,旁徵博引;從荷蘭萬丹港、明鄭劉國軒的萬年縣講述,縱説古今,非常生動有趣。
另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如迷宮般的老屋迷宮群,我之前也進來逛過,僅於表淺。尤其是在左營下路旁,這一次深入迷宮般的三合院建築群中,真的是如劉姥姥進大觀園,開了眼界。彎彎曲曲,巷弄互通,陳家古厝、謝家古厝、郭家古厝、林家古厝、薛家古厝、豬哥亮古厝⋯⋯等等。這些老屋大厝的建築,特殊的堂號牌匾如梅魁、積善家、正氣堂,訴說著二、三百年的歷史過往。

"梅魁"在高雄左營舊部落的很多不同姓氏的古宅門楣上,都有"梅魁"的字號,非常的特別。有人說,漢人的堂號一定會在中間或旁邊,受封有「文魁」、「武魁」、「貢生」,卻無「梅魁」之例,而梅魁有女性之意,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因此推測可能是馬卡道「平埔族」婦女嫁給在明鄭屯兵部將,所受之封之匾。
另外沒用以前袓居堂號的,用積善家、正氣堂等匾,將忠孝節義高掛門楣。甚至謝家古厝以"蓮池"為堂號、萬年、千載居兩旁,希千秋萬世安居樂業。窗戶上的書卷牌匾的祈求吉慶,路途可見許多津田式、正昌牌、深水牌⋯⋯老式的手搖水泵,非常非常的珍貴好玩,屋脊辟斜物,斗砌磚牆,九彎十八拐的巷弄巡禮如尋寶一般,好不熱鬧。
最後走上龜山,尋找龜山八景(第6景一古寺薰風)興隆寺和龜山頂天后宮的「樓仔頂媽」的遺跡,也希望以前的舊城風華都可以再度重現。

我一直在尋找舊城的遺跡,但是找到不多。
這次巡禮改變了我對左營舊城的印象,我以為這些建築是缺如的,原來他並不是不存在,是我們沒有好好的愛惜它。這是個大寶庫,如果我們漠視它,則寶藏亦消失於荒煙蔓草之中。這樣的寶貝,希望能慢慢地呈現出來,希望這些東西可以把歷史傳承下去,加油啊!不要只有去江南的古鎮走走,這地方就有寶庫了!快點來走走吧!上面的,醒醒吧!不要只有新建築工程,舊的寶貝才是真正的寶藏啊!新的隨時可蓋,舊的可是唯一、僅存啊,逝去了就沒有了!

可惜的是小吃、民俗、慶典的文化傳承似乎是不多。單單是左營煙火萬年季的夜市和表演,大型花費的大型舞台演出和美麗花火,終是雲煙。回到基本面吧!紮紮實實的從根源追溯,逝去已不可得,現存仍需努力整理!這才是見城計畫的萬年傳承啊!

誰願意來做這個,我投你一票!
哈哈,對不起,只有一票,雖然想投你一萬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雙城記(下):鳳山新城


雖然我家沒有BMW好車
但我用BMW遊高雄
BIKE, MRT, WALKING
我就知道鹽埕區許多
但其他的打狗文史也許也待我去走走
最近走了鳳山新城
現又去鳳山新城逛逛
用BMW的旅遊方式,
不錯的城市漫遊,供參考。

BIKE:一卡通借車到5塊厝站MRT。
MRT:一卡通,到大東站下,逛大東導覽
BIKE:一卡通到東便門,東福祠,東福橋,,訓風砲台,澄瀾砲台,平成砲台,到曹公廟。
急忙又上MRT鳳山站,回五塊厝站。
又借 BIKE,回文化中心家。
真是完美經濟實惠的環保行 程,全程以走路和公共交通工具達成,完美銜接。
一個城市就應該建構屬於人生活的宜居環境,而非屬於車輛或機械的環境
。當這環境交通如此方便,自行浪費開車已不需要,污染和能源的浪費自然降低,將城市的空間還給人們,將城市的設計回歸歷史。
如果一個城市,可以沒有汽機車,那是多麼完美!

現今鳳山區古名埤頭,又稱陂頭、下坡頭,源由自已消失之「柴頭埤」,本旁有一武洛唐山,後以武洛唐山土填柴頭埤致兩者皆消失。現在的鳳山之名,係因此地為清代鳳山縣縣治。鳳山縣治,最早在在興隆庄舊城(今左營區),取自高雄市小港區與林園區、大寮區界間之鳳山丘陵,山形似鳳而名,但並不在鳳山區境內。林爽文事件後,縣城遷往埤頭。亂平之後雖有將縣城遷回興隆莊之議,但因故未得實現,此後鳳山漸取代埤頭成為本地地名。

1684年設鳳山縣,轄今日高雄市、屏東縣大部份平原地區。
1786年林爽文事件,鳳山舊城(位今左營,1704年自台灣府城遷治)遭破。
1788年於埤頭建鳳山新城。
本區是一靴形市街,崛起為鳳山縣境內最大的市集,與屏東的開發息息相關。康熙中葉後本地後一度成為府城以南最為繁榮的市街,日治時代時哈碼星鹽埕興起,鳳山地區人口便逐漸落後於打狗。

逛鳳山新城由大東文化中心為起點,那是個不大的縣級的文化中心。先前並不看好這可能成為蚊子館的地方,卻辦的有聲有色。多個白色倒燈罩式的現代建築,非常亮麗而顕眼。
沿旁鳳山溪而走到達最有看頭的東便門,東福祠,東福橋,
打鐵街在旁邊,三大砲台也在前方。鳳山新城三砲台更是必遊景點。
鳳山新城砲台是由知縣曹謹所興建的,當時曹謹在曹公舊圳護城河完成後,為加強新城的防禦力,而增建城樓與六座砲台。但是現在僅存3座,1999年縣府發包整修砲台殘蹟,現在的砲台也不完全是原來的樣貌的古蹟了。訓風砲台有順風教化的書卷壁飾;澄瀾砲台則取城南諧音;平成砲台,在曹公廟旁,良有古味。下午5:00,在夕陽下,光穿過夏綠茂盛的葉,刺進咾咕石牆造的老砲台,在旁的紀念碑,婉婉道出時空變化的故事。

晚上的三民街道是懷舊的。美麗的鋪地石磚,不多的汽車,稀少的行人,和兩旁古色古香的佛具老店,襯托出這2百多年來鳳山最古老最重要的老街。三民街兩頭是鳳山新城的兩顆珍珠。一邊是屏東入城的起點,這裡是龍山寺。我是喜歡龍山寺的。好像廟都差不多,但我就是喜歡龍山寺,說不出的古典的有歷史的有建築美感的老廟。和賣花阿婆請教一下,這60歲左右辛苦每天來賣花的阿婆,三十年來不間斷,且每天必先到廟內拜拜敬茶,在"無無明盡"的匾額下,得到心靈的慰藉。另一頭高地則是庇護蒼生的雙慈亭。雙慈亭有台灣人最最信仰的兩位女性神祗,媽祖婆和觀世音菩薩。另外也見到太陽星君,這似乎和太陽神信仰又有些相關。

 
另外鳳山也有幾條特色街道值得介紹,只是榮景不在,徒増唏噓。
 一、鳳山第一街
     鳳山區三民路285巷堪稱是鳳山區開城發源地,位於位在雙慈亭旁的這條小巷,原本與三民路同一寬度,保存了老街風貌,故有「鳳山第一街」之稱。
   早在明朝末年,雙慈亭四周即形成草店街市,稱作「草店仔街」,又因在「柴頭陂」下,通稱「下陂頭街」,因地勢略呈高阜,山脊陵線由雙慈亭延伸至龍山寺,附近平疇綠野,鳳山溪環繞,閩粵移民大量遷入,即迅速發展為清朝鳳山縣境內最繁華街市。鳳山溪又有舟楫之利,可與大陸貿易,東便門一帶即有碼頭,可供人、貨進出。
二、鳳山摸乳巷
    鳳山區三民路287巷與285巷一樣,仍保留百餘年的古厝樣貌,是清代從雙慈亭出西門的捷徑;並且其中有一段非常窄小,僅有90公分的寬度,故有「鳳山摸乳巷」之稱。
三、鳳山打鐵街
    鳳山打鐵街位於鳳山區三民路44巷,早期的東便門城內,一條出入城門的小街道,是從大陸駛往鳳山新城的小帆船,上岸後必經之路,許多來自唐山的移民,從老家搬了許多謀生工具,準備在台灣好好創業一番。因此,船一靠碼頭,各式各樣的工具,以從東便門的碼頭上岸為最方便。
    近年則因科技進步,鐵器製品利用機器大量生產,傳統以人力打造的鐵器老店只剩數家還在營業,往日出入東便門的繁華人潮,已成歷史鏡頭。
四、鳳山傢俱街
  鳳山區三民路長600公尺是有名的傢俱街,走傳統型路線,大眾化消費,而以便宜聞名,許多高雄市民來三民路購買新家具,值回走路工。三民路家具店販賣木頭與夾板做成的家具,包括:衣櫥、櫃、桌、椅、佛具等,種類多,來此採購家具,必定不會空手而回。
五、鳳山蕃薯街
      鳳山區古老市集中,與農業有關的甘藷,在日據時代,集中在第二市場對面的光遠路312巷裡面,最多時有十多家商販,經手各地運來的甘藷批發生意。早期甘藷是副食品之一,搭配白米煮食。後因社會經濟好轉,吃甘藷的人口減少,甘藷市集也逐漸衰落,目前僅四、五家商販堅守地盤做生意。
六、金仔街、糶米街
三民街旁往成功路南向巷道是挑選婚禮喜慶金飾好去處的「金仔街」,附近也有「糶米街」, 這細膩分工的街道,多是繁華商業城市必然形成的結構,可見當時多麼繁華。
皆可見證鳳山發展的百年。

「鳳山老城BMW遊透透」
晚上在逛完雙慈亭後,沿舊三民老街的285巷,走到三角窗。那是我們吃晚餐的地方。
二丁前日本料理,店休不定。一間約5坪大的走廊空間,四張小桌,一楝50年左右的老房。簡單乾淨的可以,賣的是日式餐飲,沒有太多的選擇。乾淨明亮又懷舊的日式小館。只有京都可以找到的老店,只有台南才有的古早味!卻在鳳山呈現,這是我會走進去的店,對味了,等候位一下是值得的。
坐在壽司台台前,小小的簡單的小確幸有何不好,人生就是由一連串小確幸串起的,不是嗎?東西好吃!魚卵沙拉、洋蔥,冰豆腐,味噌湯,唐揚定食••••小小的店,大大的幸福。

 

當然加上這有歷史、有故事、有感情的景點,才能多所感動。因為了解過去,把握現在,才有想像未來,這才是生活,踏踏實實實實在在。與這土地的每個呼吸,共同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瑪星
代天宮

香火鼎盛,馳名遐邇之王爺廟「代天宮」建於1951年,其建廟緣由當溯自1930年。由於哈瑪星邊緣區多自台南、澎湖、台東等縣遷徙而來,其中以台南縣級所佔比例最多;移民主要以出海捕魚或進入漁市場和碼頭工作維生。後哈瑪星的北門蚵寮人,經吳府千歲起駕指示擇定廟地,並命名曰「高雄代天宮」,冀以奉祀「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及「蚵寮保安宮」池府千歲(深山尉池)、清水祖師、城隍尊神、福德正神等神尊。 

「高雄代天宮」肇建於民國40年(1951年),為戰後初期之典型臺灣廟宇型式,本體為傳統閩式建築,格局嚴謹包括三川五門、前拜殿、正殿、後殿、左右護龍等,且廟方保存有潘麗水彩繪、葉經義之木雕、蔡元亨之書法、葉進益剪粘、陳玉峰石雕等傳統匠師作品。
代天宮所在地前身為「高雄郡役所」,公元1924年升格為「高雄市役所」。公元1939年,市役所遷移到「鹽埕埔」,舊址成為「雙葉國民學校」,1945年,學校遭美軍轟炸夷為平地。4年之後,民國38年(公元1949年),經信眾集會商議建造公厝安奉諸神,並由「南鯤身代天府」吳府千歲暨「蚵寮保安宮」池府千歲前來主持建廟事宜。經吳府千歲起駕指示,選擇前「雙葉國民學校」校址建廟
正殿內主祀「南鯤身代天府」之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蚵寮保安宮」之池府千歲、與清水祖師等神尊。正殿前部左廂奉祀城隍爺,右廂奉祀開山爺,後部左廂奉祀註生娘娘,右廂奉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及山神爺。由兩側殿門可通往後殿「青雲寺」。後殿「青雲寺」與主殿相同,採華南式建築樣式,正龕並祀由「蚵寮保安宮」分靈的南山紫竹林觀音菩薩、「青山寺」南海普陀岩觀音菩薩及「超峰寺」普陀岩觀音菩薩。


(一)五大國寶藝師建築

代天宮除建築具特色外,室內裝飾藝術更是一時之選,有眾多名家傑作。諸如:

潘麗水是臺灣廟宇知名畫師,曾入選第2屆「臺灣美展」與中華民國教育部民族藝師薪傳獎,其畫風受華北派建築彩繪影響,畫風南北兼容。他的畫作目前仍保留在許多廟宇中,包括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臺南臺灣府城隍廟等。然而高雄代天宮擁有潘麗水壁畫、油漆畫、泥塑、浮雕、擂金、彩繪、梁坊畫等各種創作,集合了許多潘麗水的作品之大成,數量居全國廟宇之冠,包括「門神」、正殿後方的山水大壁畫、浮雕、佛塑像及樑坊彩畫等。哈瑪星代天宮宛若國寶級彩繪大師潘麗水的博物館。
文建會會勘,驚訝發現14幅門神彩繪、1幅彩墨山水壁畫外,88尊泥塑神像是潘麗水之作,殿內還有10組潘麗水的浮雕、油漆畫、擂金梁坊畫,廟埕兩側護龍內更有100幅他的彩繪梁坊畫,總計超過200多件作品,類型與數量之多,居全台廟宇之首。
「要看潘麗水的作品,不是去台南,而是在高雄!」

葉經義是臺灣重要木雕師傅,曾榮獲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等多項大獎殊榮。於公元2015年接受文化部授證,獲贈「人間國寶」殊榮。其作品承襲了泉州蘇水欽(生卒年不詳)派的精髓,代天宮三國演義木雕即為其佳作。
葉進益為臺灣廟宇剪粘名師,除師承其父親葉鬃,也傳承多位民間裝飾技藝的人才,其作品主要遍及臺灣南部縣市,例如南鯤鯓代天府、安平開臺天后宮、高雄代天宮等,皆為佳作。
陳玉峰與其子陳壽彝、外甥蔡草如為臺南彩繪世家。名作遍及澎湖馬公天后宮三川殿、南鯤鯓代天府及臺南大天后宮等,高雄代天宮亦有其佳作。
此外,亦有書法名家蔡元亨題字、由惠安名匠張木成施作的石雕、由匠師黃良及蘇水欽施作的鑿花,刻有各式海洋生物,與一般石獅不同,呼應當時的時空脈絡,具地方特色。


代天宮廟宇建築的幾個特色: 
1:代天府是歪的。神明指示就是這樣方向。
2:牌樓採用華北式建築,廂體建築採華南式造型,造型典雅,古色古香。 
3:建築、彩繪、剪黏、木雕、石雕,製工精緻,美輪美奐。 
4:左右偏殿之人物木雕,題材取自歷史演義,有水淹金山寺、蟠桃大會、三教大會、萬仙陣等壁堵,雕飾精美,引人入勝。 
5:前殿為代天宮,後殿是青雲寺,故代天宮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廟宇。

 
 

(二)移民

廟的捐獻者包括了來自旗津渡船口的三輪車班、鳳山回生藥行、鹿港的侯合發號、蘇澳漁船福大發號、澎湖七美鄉等地。由於哈瑪星當地的漁業興盛,許多來自澎湖、東港,甚至遠至南方澳的漁船均會來此停靠,因此在興建代天宮時,這些在地或外地的漁業工作者,相約以所得的「魚肚款」全數贊助建廟──所謂的「魚肚款」,是指以魚尾數為單位,將漁獲交由中介商計價,再以所得價錢捐贈。
台南的捐獻者中,有許多來自蚵寮的捐獻者姓洪,是當地的大姓。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洪通的名字意外地出現在三川殿左側的一塊石刻作品上。洪通是台南蚵寮新厝仔人,在1950年代左右,他也曾南下高雄打零工,後來回到家鄉,並且在1970年代因為報刊的介紹與個展,成為轟動全台的素人畫家。
 

(三)小吃

晚上的代天宮是熱鬧的,越晩愈是。當太陽漸漸西沉時,這裏廟埕的店家就開始一天的忙碌。這是除了哨船頭海之冰附近,最熱鬧的哈瑪星了,廟內香火鼎盛,後殿青山寺中傳出陣陣頌經的節奏,和小吃攤販的么喝聲,如同失去指揮的交響樂。各自演奏著,但又不融洽的真實存在著。

廟口前聚集的小吃攤,不少是哈碼星地區有名的老店。是高雄少數幾個廟口前聚集小吃與人潮的廟宇,人間珍品臭豆腐的豆腐,外脆內嫩,搭醃製的泡菜, 好吃。旁邊的旗魚丸湯,一樣有名,綜合魚丸湯加碗肉臊飯,再給個烤黑輪和蝦捲,肚子已粗飽。轉角的汕頭麵,麪線粳,烤甜不辣看來也都很好吃呢!下次再加油了。

就像電影中廟埕夜巿的場景,摩托車、遊客、饕客,只差沒有熱鬧的打拳賣膏藥的場景。
否則自60年代的經典似乎,時空在此停滯了50年,一直都是如此忙碌著,就在牌樓葉經義老師春夏秋冬四季木雕下。

從代天宮廟宇的由來可以知道社區人口的組合和移民來源,高雄代天宮的廟宇的建築藝術和信仰,代天宮的廟埕是地區居民日常活動休閒的場所,加上晚上廣場上的小吃,這廟宇四大傳統元素通通完整俱備。

 

 

 

 

 


另外海之冰是一定要去的。這已可以列入高雄小吃巿寶級遺產了。沒去海之冰就好像沒到過哈瑪星一樣,而且一定要愈多人叫愈大碗,才會越夠味。在炎炎夏日,看到一座白冰冰小山,真想全部吃下。這"大大的白冰冰"和牆上"亂亂的彩色塗鴉"和"長長的擁擠人龍",是海之冰的三大特色。打狗食堂的倉庫型建築的再利用,也相當有特色。若有時間坐上旗津渡輪,穿過高雄港,那高雄神島旗津又是另一番不同風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
柴山邊近哈瑪星為柴山地區開發最多之處,也是軍管以來最早開放的地區。這裡有依山傍海的中山大學,及西子灣、忠烈祠、打狗英國領事館、十八王公廟、雄鎮北門。其中西子灣的「西灣夕照」更是早期台灣八景之一,每到黃昏夕陽西下是最美麗的時刻。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包含兩座建於1879年的英式建築官邸加領事館及一條登山古道。這是陸客高雄四大旅遊景點(英國領事館、駁二、六合夜巿、左營龍虎塔),也是今天介紹的重點。


我們小轎車這次不是停在西子灣的蘿蔔坑這邊,而是停在渡船頭對面,所以我們我們走後山後門,從漰米香巿集旁小路而上,走上小山丘,走到十八王公廟旁。直接連到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靈興殿,又名十八王公廟,為臺灣高雄市鼓山區的一座道教廟宇,在打狗英國領事館旁。本不在此地,1983搬遷至此。這壽山南端豎立一東方宗教上的道教廟宇和西方殖民帝國歐式建築官邸,非常有趣,豐富而帶些怪異的協調。這東西文化的融合與抗爭的敵視故事,如何在這悠悠高雄港旁演繹,將隨時代的洪流承載不同的意義。
源於康熙廿三年(1684年),一艘自中國大陸而來的漁船,在西子灣海灘處沉沒,十八位船員最後脫險在西子灣岸上登陸,並在西子灣地區開墾,但後來卻被臺灣鳳山縣官吏誤殺。鄉民合建一所低矮祠堂於現今西子灣附近的山麓上,據說,由於顯靈保佑百姓事蹟,地方由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奏請玉皇大帝敕封為「十八王公」。西元1983年因國立中山大學擴地所需,重新興建,並將十八王公廟遷至打狗英國領事館旁。後來廟方改為主祀鎮海之神玄天上帝,因此不該視為陰廟。主祀除玄天上帝外,仍供奉十八王公,配祀福德正神、地藏王菩薩、註生娘娘、中壇元帥、虎爺。

 

這1879建造的歐式磚造拱門建築,是台灣最早的歐式洋樓之一。領事官邸則位於基地高度離水面約30公尺的小山上,東側、西側及南側皆緊臨陡峭的懸崖,北側連接鼓山,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環水的形勢,是個可觀三面的類三角點。西面可看到美麗的海港風景外和原名為“洋子灣”,和“斜灣”(“斜灣”在閩南語的諧音為“斜仔灣”)西子灣;南面可見旗鼓相當的旗津旗后山和燈塔,東方則飽覽整個高雄港。似乎一次就要將打狗的歷史儘覽眼中。
那扁扁長長的磚頭是福建省燒製的,和台灣的磚大小差很多。磚頭砌法似乎亦非常特別。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的建築為後文藝復興時代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原設計者為英國人。建築物整體外觀的四周外牆有連續的半圓拱廊, 建築物房間內設有壁爐, 建物下層內並有高低不一的地下室, 此乃建造者當初為因應高低不一的岩石地形所做的空間設計,其主要用途為倉庫或儲藏室。雖然建築物設計者為英國人, 但建築工匠是聘自中國大陸, 而建築用的紅磚則從廈門運來,竹節狀的落水管是清末洋樓的特色。

1908年,日本積極建設高雄港,哨船頭及旗後山均被劃入港口要塞之範圍,英國因此放棄打狗領事建物的使用權。1925年,由日人接收使用,領事館改作為高雄水產試驗所,領事官邸改作高雄海洋觀測所。日治時期結束後又逢多次風災,處處斷垣殘壁。直至1985年後「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方才開始進行修復。198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打狗英國領事館(實為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為二級古蹟。

 

 

 


英國政府在台灣興建的第一座領事館位於西子灣旁,一直以來山上的紅樓都被誤認為領事館辦事處,經過多年的比對打探,位於山下的水產試驗所才是當時英國人的辦事處,一起來看看這座2013年11月才重新開放的領事館吧!

(1)哨船頭街景

蠟像是領事夫人出門的樣子,加上的搬貨工人辛勤工作的樣子,另外賣粿及糕點的小販,栩栩如生,叫賣聲如在耳邊。
 (2)英國領事吉必勳與清朝官員曾憲德交涉中。
1858年英法聯軍後,簽訂天津條約,開放台灣(安平)、淡水作為貿易港口。
1864年5月5日台灣關設立於打狗,使打狗走入國際舞台。英國在此設立領事館,行使保僑、商務、領事裁判權及地方交涉。
首位英國駐台灣副領事郇和(史溫侯,Robert Swinhoe)在台灣府(台南)設立第一個辦公處。

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日本後,英國駐台灣領事官員改由東京大使管轄。
1925年12月領事館及官邸產權移轉給日本政府,打狗英國領事館正式落幕。
1932年設立高雄州水產試驗場,從事罐頭製造實驗。台灣的罐頭產業由此發跡。
1950年6月國民政府戰後定名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
2004年,連接山上官邸及山下辦公室的步道,也一併列為市定古蹟。
2010年起開始進行領事館及古道的修復作業,於2013年11月重新開放給旅客參觀,將官邸與辦公室整合成文化園區,是台灣唯一完整呈現英國領事館官邸、古道、辦公室的重要古蹟園區。

(3)英籍傳教士馬雅各行醫傳教
眼科醫生馬雅各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ols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