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直到遊戲「開心農場」暴熱,後來臉書帶來另一網路革命,間接推翻埃及獨裁政權的故事,後一直到現在成為商業模式怪獸的代表。臉書實現了某種恐怖的影響,網路上的虛擬資本主義怪獸,架構在10多億臉書國的國民心甘情願的網路社群鏈結網之中,使你畏懼這些數字,那些令人焦慮、虛榮、驕傲、誤信、妒忌、自我感覺良好的各式計數器,卻又捨不得離開它。
它帶來天堂,也帶來地嶽。

31747.jpg

 

 

(一)「資訊焦慮症候群」
大數據時代來臨,資訊的流通渠道如廣大海洋浩瀚,人們用自己的方式截取知的大浪,甚至淹沒在大浪之中。而同溫層的臉書裏活動空間和深度就成了我們最重要的參考指標,一方面是知識的來源,另
一方面卻形成了生活比較的壓力。
臉書促成許多美好的事,它讓抗議者串連發聲、讓受迫者公開反擊、使訊息幾近零成本快速流動,組織了許多活動和社團。當然也帶來詐騙、沉迷、墮落、阿諛和集團自我麻醉。我們從各種訊息中,得到大量養分與樂趣,無論是臉友自己的貼文,或是轉貼文章,往往讓我充滿感激。然而,臉書帶來的愉悅,與它帶來的負擔一樣多,就像刀子的雙刄,兩者不可分割,只能開始節制。
(二)「虛擬社交的焦慮」:「計數器焦慮」「數字焦慮」「被遺棄的焦慮」「不被重視的焦慮」。
除了資訊的掌握的恐懼外,另一個是對人群社交關係上的焦慮。臉書大概是科技史上,將各種數據焦慮,發揮至最大強度的單一平台。
臉書按讚數、留言數、分享數、朋友人數、追蹤人數,每個阿拉伯數值都是一切,這一切都被化為數字,變成反比股票般的焦慮指數。有一篇科幻短文,有個國家,每位國民頭上都有一個虛擬螢幕,上面顯示當事人的學歷、顯赫經歷、是否已婚、談戀愛次數、銀行存款、不動產筆數、信用額度,走在街頭,人人都能據以辨識,據以評價,據以交友,據以求偶,而且由政府作保證。
這種「計數器焦慮」,導致了臉書官方用各種方式,不斷跳出提示,要你更新工作經歷、要你回覆網友留言、要你推廣買廣告,還有那些不斷浮現的交友邀請、訊息通知、直播通知,都像是不停敲門的郵差,冀望你當在「管很大」的臉書國度中。
31790.jpg
 
(三)那些被強迫分享的人生:強迫他人或自己被強迫灌食的每個人自以為的濃縮營養品
「臉友」身分提供一種虛擬的親密感,不只交流了文章、思想、經驗,也換取了參與彼此私人生活及交友圈的機會。在部落格時代,讀者與作者之間互聯性不強。但在臉書時代,我們介入對方、觀看彼此的親友動態、工作情緒、日常抱怨、打卡餐廳或景點;再加上,臉書發文具有「主動推播」的特性,參與者的傳播關係更虚擬緊密,訊息的侵入性也更強。
此事有一好沒兩好,人類大多有「發表」的需求,也有「發洩」的需求,臉書成功之處,就是將兩者捆綁在一起,讓你看臉友旅遊照片之際,一併接收他的政治意見,以及負面能量。臉書像是高功能蔬果機,打成一大杯精力湯,我們的臉友無法選擇性接收,只能慢慢喝下。
如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比喻,當我們原本只打算買鴨肝醬,卻不小心認識那隻鴨子,此後,事情很難不變得突梯滑稽。
(四)「數位奴工」:更深層的黑暗。
另外臉書對網路開放性的威脅,利用個人隱私變現的黑暗技,或歐洲學者對臉書造就「數位奴工」的批評,帶來資訊主義更深層的黑暗每一個臉書使用者在享受社交網路帶來愉悅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為臉書作出無償的勞動。
企業追求獲利與成長的天性,迫使臉書像是失控的草履蟲培養皿,不斷繁衍增生。它也更加惡劣地任意修改隱私條款,更肆無忌憚地從用戶的免費和甘願勞動中獲取暴利。換言之,在「社交媒體」這個奧林匹克單項下,除了用戶超過10億的Gmail,沒有一家可和臉書匹敵。(台灣網民最愛用的Line,月活躍用戶量只有2.2億)。

31818.jpg

 
就讓我們慢慢撤退吧vs讓我們好好享用這數位滿漢大餐吧!
網路世界「我們VS他們」的區別性日趨嚴重,在我們之外的就是異類,而且不是我們同國的。另外網路世界的資訊壽命的短暫性和可取代性,造就了後「真實時代」的出現。代表著非我意見的即是非真實,即使那是真實。反正反對或贊成意見的存在,也許在24小時後,你已經見不到真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判斷錯誤或者是真實,另一個角度而言,真正的錯誤或真實已經不重要,同溫層的贊聲的數字才是力量的展現。 社交媒體快速、簡略的性格,讓人們太快跳進結論,難以表達複雜、深刻的觀點。最後,反而將公民社會推至兩種極端,逼迫個體選邊站,同時助長謠言與仇恨,使人變得偏狹,充滿怒氣與誤解。
數位化媒體的滲透形成一種揮發性極高、瞬間即逝的「當下」。因為「當下」的傳播,「當下」於是變成一種橫向無邊無際、漫長的狀態(eternal now 或 the infinite digital now),而很快的消失。深度的觀點已經不見。
我們的親情、友情、資訊、生活,由臉書捆綁一起,開心的利用臉書讓「你的朋友變成你的天堂」;
我們的親情、友情、資訊、生活,由臉書捆綁一起,擔心的使用臉書讓「你的朋友變成你的地獄」。
所以你要慢慢撤退戒斷這令人畏懼的電子菸,如臉書「離散者計劃」一般,或者是好好享用這數位滿漢大餐,享受自己悠遊的樂趣,一切的一切都由你自己決定!
臉書是神?臉書是撒旦?那你又是什麼?
 

ps摘自網路羅世宏〈逃離「臉書國」〉一文,大概介紹臉書「離散者計劃」。

「離散者計畫」打造的社交網路有三個基本特性:去中心化、互聯網自由以及保有個人隱私,而這些都是商業化的臉書做不到的。在他們登高一呼之下,也立刻獲得全球自由軟體社群的回應,也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獲得眾多線民支持,並且得到包括利奧‧拉伯特(Leo Laporte)等網路名人的捐款支援。在他們籌到的約20萬美元的捐款中,也有來自臉書創辦人紮克伯格的一份(但具體金額未透露)。被問到為什麼捐款給「離散者計畫」,紮克伯格在接受《連線》(Wired)雜誌專訪時這麼說:「我欣賞他們為了改變這個世界所做的努力。」現在,在他們及全球各地投入協作者的努力下,從「臉書國」逃離或出走的可能性,已經不再是夢想了。

Diaspora*這個新的分散式的社交網路(而不是一個中心化的社交網站),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尊重隱私、個人控制、功能全面與開放源碼的社交網路」。它不靠廣告維持,而是靠募款和志願者提供的技術協作、資源分享,贊助者甚至可以貢獻自己閒置未用到的電腦運算能量。它所標榜的三大原則是:選擇、由自己掌控個人隱私資料,以及簡單好用。簡單地說,它是一個全球連結、開放源碼、非營利性、去中心化、分散式、使用者對個人隱私資料永遠具有主控權的社交媒體,而且是不必用實名註冊的社交網路。

另外在《數位共產主義宣言》一文中:「我們,身為這個自由資訊社會的創造者,決心要逐步地從資產階級手上拿回理應由人類共同享有的資產。我們矢志收復用‘智慧財產’名義偽裝下從我們身上偷走的文化遺產以及電子通信媒介。我們獻身于爭取自由言論、自由知識和自由技術。在我們推進的這場鬥爭中,使用的手段因置身於不同國家而異,但以下是幾個基本原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ols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